(上海战疫录)俄罗斯小伙matveev“甜蜜”守“沪”-凯发ag旗舰厅手机登录
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(左)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
中新网上海5月1日电 题:俄罗斯小伙matveev“甜蜜”守“沪”
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
30岁的俄罗斯小伙evgeniy matveev(中文名:高尚)说他在中国待了“半数时间”了。
从14岁随父母来北京读书,到而今在上海工作,他感受到了中国这些年的变化。
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(左)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
爱心甜品守“沪”
matveev和女友住在上海黄浦区复兴坊的一个老房子里。最近,在阳台上,女友和附近邻居一起给他庆祝30岁生日,一位邻居还在平板电脑上给他画了一幅生日画。“还挺温馨的”,他说。
疫情期间,他从俄罗斯朋友的公司那拿来装有当地饼干、糖果的爱心小礼包,发给社区里的老人、小孩。
“甜品不是生活必需品,但可能对心情有好处。”他说。
他表示,疫情发生以来,虽然很多事情不在可控范围内,但自己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做点事情。
其实,当初因工作搬来上海时,他有点犹豫,在北京待习惯了,交流顺畅;到上海后,他发现很多年纪大的人都讲上海话,总有些隔阂。慢慢地,他发现上海的老年人还挺可爱的,“有点像年纪大的小朋友,或者说像老小孩。”
这次派发小礼包时,他碰到一对退休教师夫妇,“他一看到我是外国人,先跟我说法语,发现我听不懂,就跟我说英语,然后我跟他说我会中文,他问我是哪里人,我说是俄罗斯人,他给我来了一句俄语。”
“他和妻子都会俄语,让我觉得挺温暖的。我很长时间没见过外公外婆了。” matveev说。后来,他才知道,上世纪50年代,中国学俄语的人还挺多的。
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(中)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
体验“双城”变化
matveev的中文挺好。14岁时,作为独生子,他跟着父母来到北京,在一所国际学校读书,高中毕业后到清华大学读本科。
他说,其实那时候很多成绩好的俄罗斯学生会回去考莫斯科大学、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等,很少高中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学习的。
但这是他第一次出国,也是第一次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,“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浪费,我想努力看看。”
matveev大学一年级时,父母回俄罗斯,挺担心他的,“因为清华大学(读书)难度还是比较大的,但他们想了想,还是鼓励我。”
他说自己那时对中文挺有兴趣的,“在国际上这(中文)也可能是个‘未来’,我要是学了,未来在市场上会占有一定优势。”
“显然没有选错”,若干年后,回想起当时的选择,他如是说。
这十来年,中国变化很大,matveev说,“我是亲身经历、看到了(中国的)发展,所以觉得还挺值得的。”
尤其是“速度”。他还记得高中毕业那年,他跟同学从北京到上海,坐了20多个小时的“绿皮车”;来上海工作后,乘坐京沪高铁,最快4个多小时就能到北京了,“感觉上了高铁,回复几封邮件,然后就到了,非常了不起。”
毕业后,他先在北京工作,就职于一家俄罗斯公司。前几年,这家公司与中国公司合资注册新企业,他就转到了新的中俄合资企业工作,来到上海,“行业市场还挺大的,有一个相对稳定、有方向的发展。”
疫情之下,其公司业务也受到多方面影响,比如机票变贵、国际运输价格上涨等;但与此同时,企业也发现更多行业机会,找到合作新领域。matveev说,比如,通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,可降解塑料这段时间突然在中国火了起来,“俄罗斯有相关的布局,以前在中国比较难找到有关的技术、工艺,现在,商机来了。”
“困难中也可以寻找机会。”他说。(完)
- 2022-05-02(上海战疫录)美籍校园“管家”tidswell:足不出校,但比之前“更忙了”
- 2022-05-02致敬平凡!致敬不凡!
- 2022-05-02【自述】26岁上海高校女教师:为了保护患病学生,我成了全校最孤独的人